北京治皮肤科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60306/4781492.html
人们常说,现在真的连病都病不起。
当今时代,生病是一件太可怕的事情,它不仅给病人带来身心的痛苦,使亲朋好友担心忧虑,还会花费大量金钱。
即便这样,病痛也不一定痊愈,病人可能还会终生服药或者留下各种痛苦的后遗症。
我们一直在追寻疾病康复的良方和真相,却众里寻他不得见,直到小编看到这篇文章后仿佛打开了一扇康复真相的门,因此迫不及待想要推荐给各位读者朋友:
一位著名媒体人和一位因民国时期农民而改变医学观的医学教授,谈话的最后竟然说明康复的真相是情绪!而情绪却是个假象!这是为何?文章虽长,但值得我们耐心一探究竟。
左——梁冬,著名媒体人,后创办正安中医,全身心推广中医文化。
电视节目《东吴相对论》《国学堂》主持人,系列纪录片《生命》主持人、出品人,著有《处处有生机》。
点击阅读:前百度副总裁梁冬首次揭秘:长寿的终极方法!
右——刘力红,广西中医药大学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教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著有《思考中医》、《开启中医之门》等。
身体照顾得再好,只占生命的10%
刘力红:到年,我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当时我很有幸接触到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由清末的一个叫王凤仪的东北农民创造。
梁冬:你是一个受过严格中医学教育的学者,还是带着研究生的教授,应该说和西医、中医都有过深层接触,但是你说自己对一个清末民初的农民感上了兴趣?!
刘力红:他是对我人生产生影响最大的几个人之一。作为医者来讲,他对我的震撼是触及灵魂的,是非常大的震动。
实际上是我非常惭愧,觉得自己过去是一个很糟糕的医生,按照真正医者的条件去衡量,根本不及格,是连普通医生的资格都不够。
当时一位出家的师父介绍我认识了他的曾孙女,叫王元五,我称她做王老师。是她把领我进了这个学问的门。
进门之后,我傻了眼:这个体系对人的揭示是那么明晰,可我过去压根就没有想到过。
王凤仪老先生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更明晰,他把一个人的构成分成了三种元素——身、心、性。
在“身”和“心”之上还有一个“性”。就是说,生命是由这三个层面(三个元素)构成的。
《黄帝内经》对于这个“性”可以说是没有描述,可能隐含有,但从概念上没有。
那么凤仪先生把构成人的三要素点得很清楚,而且把这三要素对人的综合作用,以及它们各自所占的比重,都很清楚地勾画出来了。
他曾用秤来比喻这个性、心、身对人的作用:在人生命的三个元素里面,每一个东西所占的权重是不一样的。
他说,性、心、身三界是有机联结的统一体:“人非三界不能生。身为物根,心为命根,性为德根。运行起来,彼此依存,相互制约,不能分割。不过在运用时,有主次轻重之分。”
比如说,你对“身体”做到了%好,但相对于整个生命来说也只是做到10%。如果对“心”做到了尽善尽美,也只占到40%。
如果是把自己的“性”做得好的话呢,可以占到60%。就是说:如果不管“心”和“性”,“身体”就是做到满分,也是不及格。
所以,把这个东西“参”了以后,我们对人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察。
为什么说“怒伤肝,恨伤心”?
刘力红:作为一个医者,对自己过去那种行医的经历,对疾病的治疗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也是很惭愧的一个地方——自己过去充其量所着眼的只是那个10%的身,况且不一定能拿满分。
梁冬:就是说,即便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在身体问题上解决了80%,但在整个生命里面,也才拿到8分?
刘力红:对,就是这样。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现代科学也好,实际上都局限在“身”,也就是形而下的层面。“心”这个层面也有所触及,但是“性”这个层面,根本就没有。
“心”要影响“身”太容易了。“身”要影响“心”就费劲了一点。这是物理学上的常识概念:能量级别低的,影响能力级别高的是很困难的事。
但能量级别高的,影响能量级别低的,却是很轻易的事情。实际上“身”、“心”、“性”就是这样一个能量级别的关系。
用孔子的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性”就是道这个层面的东西。
形而上是“性”,形而下是“身”,介乎它们之间的就是“心”。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