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得越多,也就越倾向于「不行动」「不犯错」。这当然是好的,但也很容易给我们留下遗憾。
与其一直权衡利弊、考虑得失,不如多想一想:这件事情我可以怎么做?如何才能实现我的目标?我可以事先准备些什么,来避免不好的结果发生?
这才是一个更有意义、更有建设性的思路。以下,Enjoy:
常识君
有话说
作者:Lachel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优秀的人大多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行动力非常强。
但现实中,许多人往往会有一种心态:我不是不愿意行动,但我觉得还没有准备好,我想等一切都准备好了,再去行动。
这就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要么,错失良机。比如,有一个难得的项目机会在你面前,你心想「我还没准备好,等下次吧」。
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下次」?很多时候,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会再有机会了。
要么,就是一直都在「准备」的路上,永远没有开始的时候。比如:我想转行,那我得先考个证;要考证,那我得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我得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完……
然后呢,就一直在忙手头的事情。过了一年、两年,仍然还在「准备」的路上,遥遥无期。
很多时候,我们的计划、目标,就是这样被我们兴冲冲定下来,又被我们抛诸脑后、不见天日。
实际上,这很可能就是降低我们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心理学家Gilovich和Medvec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发现:
从短期来看,人们更容易为「做错」的事情感到后悔,并会想办法去补救、纠正;但一旦把时间拉长,不论强度上还是数量上,「没做」的后悔程度,都会远远超过「做错」。
「做错」的后悔,可能持续几周、几个月;但「没做」的后悔,可能持续许多年,乃至于成为记忆里一个永久的遗憾。
为什么呢?很简单:一件事情做完了,那么它所带来的影响就终止了,哪怕结果不够好,你也可以不断去调整它、优化它;但一件事情没有做,并且再也没机会去做,我们就会对它存在「不确定的损失厌恶」,也就是说:
我们知道自己「损失」了,但又不确定「损失了什么」,于是,我们会不断地给这种损失加码,不断地把各种可能的后果,往这个篮子里装。
这种感受是最难接受的。
所以,如果你也面临「做,或不做」的困扰,只要你的确对两者的利弊都考虑得非常全面、清楚,而它们的确又不分轩轾——那么,优先选择去做,也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至少,你会不那么容易感到后悔。
但是,即使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也很难摆脱「准备好了再行动」的迷思。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观念?让自己具备更强的行动力?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观念。
保持着「准备好了再行动」心态的人,往往会有这么一种认知:
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会让别人觉得我「不够优秀」;我无法接受自己「不够优秀」这件事;因此,我必须等一切准备好,确保能得到满意结果,再行动。
正是这种认知,导致我们容易束手束脚,对选择和决策采取「回避」的策略,从而错失一个又一个机会。
那么,这种认知合理吗?
不难看出,它其实是存在许多问题的:
1)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一定意味着「不够优秀」吗?
2)别人认为我「不够优秀」,就意味着我真的不够优秀吗?
3)我一定要做到「非常优秀」才可以吗?
4)只有一切都准备好,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吗?
那么,我们不妨对每一个问题,都来分析一番。
01
得不到满意的结果
一定意味着「不够优秀」吗?
这实际上是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
我在很多文章里都强调一个观点:结果导向,是一把双刃剑。
在职场里,强调结果导向是好的,很多时候它意味着自主性和空间,你可以按你自己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去行动,只要能满足对结果的要求就可以。
但同样,很多时候,过于强调结果导向,也很容易陷入「KPI陷阱」里面。
什么是KPI陷阱?简单来说,就是用数字来衡量结果,用结果来衡量一切。比如:
你想减肥,于是想办法锻炼、减值、节食,在一段时间内瘦了几十斤——这种减肥方式有效吗?
你想学习一个领域,于是背概念、刷题、猜题,临时抱佛脚过了考试——你真的学到东西了吗?
你读完一本书,做了一份精致详尽的思维导图,把内容浓缩总结出来——这种阅读方式有效吗?
用网络词汇来说,这其实就是「做题」的思维嘛。
但生活是做题吗?不是的。生活是一个系统。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