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75.html
一、崩漏、闭经验案2则
在妇科临床中,寒邪为病至关重要,但又极易被忽略。寒邪致病多因外受风寒、或阳虚阴寒内生,留连少腹、胞宫、冲任二脉,寒邪凝滞遍生它证;或兼气滞、或兼血瘀、或兼有肝郁血虚等证,临床中极易被气滞、血瘀、肝郁、虚热等表象所惑,从而忽略其中“寒”的存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若能窥其寒因,从温经祛寒入手,往往能取得桴鼓之效。笔者现以两则典型验案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1
凡某,女,24岁,主诉“闭经2年”就诊。
患者两年前因服用药物减肥而致月经稀发,遂停服药,但未采取治疗,症状持续加重。1年前出现闭经,医院采取中医治疗(凭处方推断治则为:健脾益气补血,活血理气通经),治疗3月,未见明显疗效。
半年前,医院给予黄体酮针,采用雌激素撤退疗法,行经3天,量少,之后又连续3个月未有行经,于2月前再次采用黄体酮针治疗,行经1日多,量较前次更少,遂来中医就诊。
刻诊:患者身高体瘦,面白,唇色淡,精神可,舌体色淡形瘦,苔薄白水滑,左脉细数,右寸脉濡弱,两尺脉沉取弦劲。患者诉近几年较前畏寒,饮食尚可,二便可,睡眠一般。
治则:患者气血不足,下焦寒凝血滞。当补气养血,温经活血。予温经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10日后行经,即停药,共行经5日,患者诉经色较暗淡,有血块,量少,但较前黄体酮治疗时有所好转。于月经结束后,给予生化汤3剂,以温经活血、祛瘀生新,续以温经汤合补中益气汤随症加减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诸症皆消、月经正常,随访1年,无反复。
案例2
郭某,女,36岁,以“子宫内膜息肉术后1年,崩漏1月余”为主诉就诊。
患者年曾行人流术,半年后(年)因月经提前、量大、失眠等症就诊医院,经治疗好转(具体不详)。年症状再次出现且较前加重,多方求诊治疗效果不佳(根据患者提供的处方判断,治则多为凉血止血、补血化瘀),且症状不断加重,伴贫血。
年初,医院,宫腔镜显示:子宫内膜多发性息肉,右侧卵巢囊肿,遂行腹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术后,月经正常。年初,再次出现月经提前、量大,并逐步加重,遂来就诊。
刻诊:面白晦暗无华,双侧颧骨处有褐色云片状斑块,自诉阴道间断出血1月余,就诊时出血量较大,夹有血块。睡眠差,心烦、焦虑,饮食一般,大便干,时有便秘,小便可。舌质淡暗,有瘀斑,舌尖红,有点刺,苔白有剥脱。左脉弦细数,右脉濡数,沉取略弦,双尺脉弦细弱。
治则:补血活血、清心安神、温经祛瘀,予生化汤合养血安神汤加减治疗。
服1剂药后,患者打排出血块增多,出血量减少,嘱其连服3剂。复诊时出血已止,心烦减轻,睡眠较前有好转,遂给予温经汤合金匮肾气丸加莲子芯、淡竹叶等清心火药物治疗。
月经周期由2~3月不断延长,时有反复,以温经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半年,月经基本正常,时有提前,约2~3天。嘱其服养血安神丸、艾附暖宫丸调养,1年后有孕,生产后月经恢复正常,无复发。
按:以上两例都是被误诊的案例,病例1中气血虚弱表现比较明显,未问出有明显受寒史,推测与气血虚弱易感风寒有关。
《伤寒论》中述:“慎察病机,勿失气宜”,该病例中寒凝不除,即使气血补足,通经效果也较差,在补气血的同时,温经祛寒就成为关键的一环。“寒”也许不是主因,但“寒”就是“机”,是关键,牵此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说寒是闭经的一个重要病因,那么在崩漏里,热、瘀、虚较多见,寒邪致病则较为少见。
病例2中,问诊得,患者行人流术后,有沐浴受寒病史,推断为寒入下焦,郁久化热,而致崩漏,因有热象,易误诊为热,给予凉血止血,反而加重了病情。病因不除,简单的手术除切,治标不治本,病情仍会反复。
故应通因通用,给予温经活血、祛瘀生新,以活血达止血目的,起到了很好的疗效,这也正是“慎察病机”的要义。
所以在妇科临床中,寒邪不可小觑,其涉及病种较多,可致崩漏、闭经、少腹痛等,涉及西医病种有盆腔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内膜息肉、月经紊乱、内分泌失调、卵巢囊肿等。
因此,温经祛寒的应用也比较广泛,能把握好寒邪的致病特点、发展转归、诊断要点,熟练掌握应用温经祛寒手法,在临床中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疗效。
(来源:doc作者不详)
二、中医辨证治疗闭经验案
45岁的杨大姐是重庆人,在北京一家家政公司打工。虽然做的是体力活,但是对美的追求却没有放弃。1年以前,她没有任何先兆闭经了,继而出现了面部色斑增多,白发也出现不少。一眼看上去,好像是50多岁了。她本来是在笔者门诊上看下肢静脉曲张,突然提出了:“如果是能让我的月经恢复就好了。”对于妇科疾病笔者实在是经验不多,建议她去妇科就诊,她说妇科早就看过了,做了妇科检查,也用了性激素替代疗法,也没能恢复。
笔者只好答应她试试看。杨大姐除了前述的闭经、面部色斑、白发增多外,没有其他明确的症状,吃饭睡眠都很好,大小便也正常,淡红舌薄白苔也是非常标准的正常舌象。唯一的征象是左手尺脉沉细,右手尺脉浮数。
从深浅层次上来说,寸关尺三脉由浅到深,尺脉位于沉伏之处。正常桡动脉搏动如同一条小河,尺脉如同河中光滑的鹅卵石,三分之二埋在河沙下面,三分之一露在河水之中,反复经受着河水的冲刷,后浪接前浪,动而不急,看似细弱,实在有力,活泼生动。前浪涌来,头如滚珠,身若鱼腹,尾似马鬃。前浪未尽,后浪跟进,如临岸观潮,似近松听风,涛涛不绝。肾气充盛之人,左尺稍沉,右尺稍浮;左尺稍静,右尺稍动;左尺稍宽,右尺稍窄;左尺来势缓而宏大,右尺来势急而有力。两脉合参,沉浮相合,宽窄相对,急缓调和,刚柔相继,恰如吹面不寒杨柳风,阴阳相济,感受生命之美。
杨大姐之脉左手尺脉沉细,细为异常,反应肾阴不足;右手尺脉浮数,数为阳躁,为阴不敛阳,虚热内伏。
在症状不明显,舌象无所依,唯有脉象为依据时,此时也只能凭脉论治。笔者给杨大姐开出了左归丸方为主加减治疗。
熟地黄15克,龟板20克,鳖甲20克,山茱萸12克,枳实10克,肉桂3克,制附子3克,菟丝子12克,牛膝20克,山药15克,枸杞子8克,僵蚕10克。
3个月后,月经见少量瘀血,持续一天。即加当归12克,红花3克,连服2个月,月经再次到来,持续3天。前方减枸杞、熟地黄,加紫河车10克,连服40天,月经持续5天,色、量正常。经过半年治疗,杨大姐自觉年轻5岁,笔者也为她高兴。
由此感悟,脉理既医理,审症求因,明察秋毫,细节辨证,方能判断准确。用药时必须根据患者本人情况,在总体调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