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首批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
深圳将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经过一年多的普查和评选,深圳市首批市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于昨日正式公布,沙头角鱼灯舞等25个项目当选,深圳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获得阶段性成果。据悉,深圳还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等待发掘,今年市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
在召开的2007年深圳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副市长闫小培、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分别讲了话。市文化局领导总结了2006年的“非遗”保护工作,部署2007年的工作重点。
保护“非遗”,深圳走在全省前面
近几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非常重视,2006年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年”。文化部计划从2006到2008年,对全国“非遗”资源进行一次大普查。广东省的“非遗”保护工作开始较早,深圳更是走在了全省的前面。
2005年11月,深圳市在全省率先展开了“非遗”普查工作,并于2005年底成立了市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后改成“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文化局、市财政局组成,各区也陆续成立了相应机构,区文化局、文化馆抽调专业干部成立普查小组,到基层深入调研。市财政局前后拨给200多万元经费,为保护工作提供了保障。截至去年底,全市六区共查出124项“非遗”资源,经过专家评审,肯定25个作为推荐项目,并终究成为深圳首批市级“非遗”。
在会议上,来自福田、罗湖、盐田的代表介绍了展开“非遗”普查的工作经验。杜佐祥盛赞深圳为全省带了个好头,普查工作计划严密、操作性强,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今年广东省将组织1台“非遗”晚会进京演出,他希望深圳能担当“主力”,可能有更多“非遗”入选省级、国家级。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地方非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的王程太说,这100多项只是一小部分,深圳还有丰富的“非遗”资源等待发掘,总数估计在300项以上,在全国属中等水平。
目前深圳唯一鱼灯舞被评为广东首批省级“非遗”,当时是2005年8月评选的,深圳的普查工作还没有开始,只报了这一个项目。今年4月,广东省将公布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深圳将把大部分刚评出的市级“非遗”报上去。王程太乐观地表示,有10几个项目都很有可能入选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今年6月,国家将从各省省级“非遗”中评选出国家级“非遗”,王程太认为深圳有些项目入选国家级都很有希望。比如“黄氏宗亲祭典”,位于福田下沙村的“黄氏一族”从宋朝起每一年举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2002年“世界黄氏宗亲总会”就设在下沙村,活动期间最具特点的是“大盆菜宴”,那次宴会以3800桌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个村一个姓氏举行这么大的民俗活动,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南澳的舞草龙也独具一格,只在每一年的大年初二举行,必须是当天上山割草,下午“扎龙”(即制作),晚上舞龙,然后“化龙”(焚龙),展现了深圳独特的渔民文化。
筹划兴修“非遗”博物馆
市文化局领导介绍说,2007年深圳将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工作的力度,各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深圳正在准备市“非遗”保护中心,挂靠在市群艺馆,有望于近期挂牌。并加快制定《深圳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展开更多活动加大“非遗”宣扬。
今年,深圳将进一步做好“非遗”普查,摸清“家底”。同时,对“非遗”的保护工作也燃眉之急。目前,深圳有很多“非遗”项目的传人都是古稀老人,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80多岁,像沙头角鱼灯舞、客家山歌、大鹏山歌、舞狮、舞麒麟等都是如此,而且后继乏人。市里将对代表性的传承人进行保护,采取传帮带的方式,鼓励他们培养继承人。同时征集“非遗”实物,筹划建立“非遗”博物馆。
副市长闫小培在讲话中说,深圳一直被认为是缺少历史的城市,去年,深圳咸头岭遗址被评为年度中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大量“非遗”的评出,让深圳的历史积淀更加丰富。保护“非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深圳要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在经济建设和开发中加强“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