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个年纪,如果还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女生一样,憧憬帅气多金又痴情的男友和自己演绎一段旷世恋情,一定会被认为心智不成熟。那么,要是去看一场唯美的爱情电影?额~~好像也是浪漫得有点不着调!然而,这个周末,我却拜好友所赐,参加了《何以笙箫默》的首映礼,较很多人提前目睹了这幕爱情童话的真容。看了、哭了、笑了,美好的感觉像一条若有若无的飘带,带着丝丝甜美轻柔的抚摸人心。所以,尽管是外行看热闹,也还是想要写点什么。
家中没有电视,所以电视剧版的《何以笙箫默》听说过却没看过。这样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我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投入地看这场电影。我想,一部电影,抛开导演功力这一最主要的因素外,应该一是剧本二是演员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交代清楚很多情节、情绪,要丝丝入扣带着观众一步步深入人物内心,不知不觉中感同身受,和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这真的是很考验功力的事。在没有读过原作,也没有看过电视剧的我看来,这部电影的剧本设置已经很精当了。一环一环,各种疑问随着剧情的铺展渐次明朗,节奏紧凑,舒缓有致,哭中带笑,恰如人生。
如果说《士兵突击》红了一句“不抛弃、不放弃”,那么《何以笙箫默》就再清晰不过的传达出了“爱情就是不将就”的观点。“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然而,身边更多的人,却就那么将就了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那么多年过去,心磨钝了,早就忘记了爱情的模样。想起我身边一众和我年纪不相上下的中年女子,分处不同的状态,却好像都那么将就着,似乎除了将就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出路:我的朋友Z,和老公的感情不好不坏,却由于作息规律的关系自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就分睡不同房间,心底里却从未忘记婚前那个为了她一句话就可以从东北飞到北京和她午饭的狮子座男友;朋友L,周六刚刚和我说她和老公就是在一个屋檐下修行的和尚和尼姑,更多时候只是像亲人般相处;朋友J,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对前夫的爱恨情仇姑且不论,此刻正在另一段感情中艰难跋涉似乎看不到太大的希望……男人们的情况呢?我不是很清楚,想来在这个以扭曲的“成功标准”来判断的当下,对于名利的追逐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哪还有心思来考虑“爱情”这么不靠谱的事情,有了老婆孩子安稳了后方就已算万事大吉,若有余力有点婚外的小插曲,就算“成功”附带的奖赏了,若能带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出入那就是件赏心悦目又倍有面子的事,“将就”是何物?可是,连自己的生活是否是“将就”的都不曾考虑过,这样的日子到底是不是“将就”?
话又说回来,如果日历翻回从前,回想那些年轻的时光,当“爱情”还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或许由于懵懂无知,或许被更多更重更迫切的现实压抑,也或许就仅仅是因为没有碰到那个对的人,各种缘由,让我们当时觉得“爱情”这个东西其实好像也没那么重要,似乎将就将就也是可以的。然而,这一个“将就”,转身就是多年。当一切尘埃落定,最初的那个“饱暖”问题解决了,皱纹悄悄爬上眉梢,孩子渐渐长大,事业也小有成就,某一个如同影片中那样阳光满满的午后,你漫步街头,看身边走过的甜蜜情侣,“爱情”这个词可能还是会忽然触动你的心弦。或者,当你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忽然遇到了那个和你无比契合的人,哪怕只是对方或深或浅的一个微笑,你的心就像突然漏掉了半拍,心底深处埋藏已久的“爱”的需求,就像地下的种子,因了阳光和雨水的机缘不可遏抑的想要破土而出。甚至有那么一刻,你真的不想再继续“将就”的生活了,但是,偏偏这个时候,你却无奈的发现:还有更多更现实的东西横亘眼前,不知不觉中,你错过了那个最对的人,错过了当年那个最对的年华,而错过了的,就是错过了。此刻,你也只能一声哀叹:愿赌服输,不将就的人生何其难……
人生的路,说长也短。流年似水,几个转身,容颜已变。电影里,七年的时间可以恍若不存在;生活中,七年却足以让一个婴孩步入学堂,让一段甜腻的婚姻变得乏味发痒。原本美好的婚姻可能随着时光变淡,原本将就的日子也可能因为时光渐久而滋生出别样的温情。所以,关于“不将就”,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珍惜每一个当下,把每一天都过成不将就的一天。你无力和命运抗争,却可以认真对待你的身边人,努力把日子过得尽你所能的美好。
无论怎样,电影里的人物总是幸运的。他们在可以不将就的年纪遇到了那个不将就的人,又因为不将就的人生态度收获了不将就的人生。赵默笙在美国躲了七年,何以琛在国内等了七年。最终久别重逢,结局圆满。都说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或许正是因为爱情在现世稀缺,不将就的爱情更是如同稀世珍宝一般难觅,所以人们才用电影把这个梦做出来。影片最后的字幕写着:地球之所以是圆的,就是为了让走失的恋人再重逢。在电影结束后的见面会上,导演杨文军说,希望这个电影就是和大家一起做一个关于爱情的梦,在“五一”这个小长假里,和大家一起放松一下。我想,刚好借用当下流行的那句某个名人说过的话:如果这么美好的爱情是个梦,那么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