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药时间:
睡前服药:
是指睡前15~30分钟服用,比如安眠药,30分钟起效后能够促使人快速睡眠。但是,睡前服药后要稍作活动再卧床休息,如果服药后立即卧床,药物就可能滞留食道,引食道溃疡。
「顿服」:是指一天的用药量一次服下。
空腹服药:是指清晨或饭前或饭后两个小时服用。
饭前服:是指餐前30分钟服;
饭后服:是指餐后30分钟服。
一般对肠胃道有刺激的药物建议饭后服用,因为空腹服用会加重对胃肠道的刺激,比如布洛芬饭后服用就可以减少胃肠道的刺激;而有的药物空腹服用能够迅速进入肠道,保持高浓度,药效发挥得好,就适合适合饭前30分钟服用,比如一些收敛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如硫糖铝)等。
铁剂的吸收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因此晚上7点服用比早上7点服用利用度高。
人体的血钙水平在午夜至清晨最低,因此晚饭后服用钙片可以让钙得到充分吸收。
2、不建议用牛奶或茶水服药
牛奶或乳制品中的钙离子可能会与部分药物发生结合,比如氧氟沙星、环丙星沙、四素环等,会影响药物吸收;
很多药也会和茶水中的鞣质发生作用,产生不溶解沉淀,使药不能发挥作用。
为了保险起见,温开水送服最好。
3、婴幼儿要慎用氯霉素等抗生素
氯霉素主要经过肝脏代谢灭活,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肝功能发育不全,排泄能力差,服用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致命性毒性反应——「灰婴综合征」。
当发生这种反应,在最初的24小时里,宝宝会表现呕吐、拒绝吃奶、呼吸不规则而速度加快、腹部膨胀、口唇发紫;过后的24小时,就会出现肌肉疲软、皮肤变成灰色、体温开始下降。
4、孕妈妈并不是完全不能用抗生素药物
孕期是要慎重用药,但也不能因噎废食了。
随意滥用抗生素或坚决不用抗生素都可能危机妈妈和宝宝的健康,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抗生素,至于链霉素、四环素等明显对胎儿有害的就得远离了。
但是抗生素一定不能滥用!抗生素不是消炎药,滥用抗生素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产生「超级细菌」,在之后再面对这些细菌感染的时候,无药可救。
5、别用二甲双胍来减肥
二甲双胍属于降血糖药物,虽然降低血糖会有减轻体重的效果。但减肥药物是针对病理性肥胖症患者,正常人食用弊远大于利。
正常人过量服用会导致乳酸性酸中毒,轻者出现乏力、恶心、头昏等症状,严重的话还会出现意识障碍、深度昏迷。
正因为它副作用严重,所以被定义为处方药,正常情况下千万别用。别忘了减肥的真谛仍然只是管住嘴、迈开腿。
6、非处方药分甲、乙两类
处方药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分为甲、乙两类。
它们什么区别呢?
甲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识底色为红色;
乙类非处方药包装盒上「OTC」标识底色为绿色,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在大家日常用药的时候,更推荐乙类非处方药。
7、药物也不是越贵越新就越好
药物的价格是由它的研发成本、原料成本、工艺制备过程以及销售环节等因素决定的,不是由药品对疾病的疗效好坏决定的。
好比有的药物研发成本高,定价当然就高了,但不见得疗效就一定好过现在的老药,比如人们熟知的老药阿司匹林,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止痛、退烧,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梗、脑血栓患者的血栓形成,价格也便宜,作用却很大。
一般来说,临床上对新药和刚进口药物的实际疗效和毒副作用的观察时间都补偿,需要有一个实践检验的过程,要经过大规模临床使用才可发现它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淘汰一些无法经受考验的药物。
8.、进口的也不一定比国产好
海淘药物,其实藏着很大的风险。
首先,由于语言障碍,不少朋友都无法了解药品的真正用途和用法用量。
比如之前比较火的小蜜蜂紫草膏,淘宝宣称它有万能功效,但实际上它在美国的适应症也只是用语提神醒脑、缓解疲劳,而且规定每日至多3~4次,2岁以下儿童要慎用。
其次,由于网上商家缺乏监管,很难保证药物质量,也很难及时获得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
9、不要滥用药物预防疾病
药品是把双刃刀,用对是药,用错是毒。
好比,除了疫苗,世上没有神奇的预防流感病毒的药物,但仍然有不少家长或老师会给孩子喷「病毒唑」(利巴韦林)和板蓝根、喷口腔消毒液来预防流感病毒或其它病毒……
还有常见的感冒,也是没有任何有效的预防药物,而感冒也是一种自愈型的病,吃药也只是缓解症状,不吃药7天好,吃药一周好。
10、吃药之后要慎喝酒
并不是所有的药都需要禁酒,但下列这些药物的服用一定要禁酒:
(1)所有头孢类抗生素
(2)用于治疗抑郁或戒烟的安非他酮
(3)安定类安眠药
(4)治疗痤疮的维A酸
(5)治疗抑郁的度洛西汀
(6)抗菌药甲硝锉等。
所以呢,酒桌上,千万别劝吃了头孢、甲硝唑等药的人喝酒,酒精会和这些抗生素发生双硫仑反应,轻者头晕、恶心、重者休克,甚至死亡,安眠药也是如此。
如果实在不清楚如何用药,完全可医院挂一个号,找医生详细问一问,千万不要随便上网查询。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