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本源苹果苹果子古中医的养

时间:2018/1/21 16:53:22 来源:减肥_专业的减肥常识网站 作者:佚名

入口之物,当遵循古籍,判断其用。不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

食材介绍:

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苹果的果实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是人们经常食用的水果之一。

传说药性:

中气不足,消化不良,气壅不通,轻度腹泻,便秘,烦热口渴,饮酒过度,高血压等。

古籍摘录:

(以《本草经》及《名医别录》为准,参考古代医家的医案和药性解,《纲目》及现代本草为补充)

《随息居饮食谱》

柰南产,实小,名林檎,一名来禽,一名花红。其青时体松不涩者,一名桬果。甘酸温。下气生津,和中止泻。瀹汤代茗,味极清芬,均以大者胜。多食涩脉滞气,发热生痰。

北产,实大,名频婆,俗呼苹果。甘凉轻软,别有色香,润肺悦心,生津开胃,耐饥醒酒,辟谷救荒,洵果中仙品也。

《千金要方》

林檎∶味酸、苦、平、涩、无毒。止渴、好唾。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

奈子:味酸苦寒涩,无毒,耐饥,益心气,不可多食,令人颅涨,久病患食之,其病尤。

《本草纲目》:柰与林檎,一类二种也。树实皆似林檎而大,西土最多,可栽可压。有白、赤、青三色,白者为素柰,赤者为丹柰,亦曰朱柰,青者为绿柰,皆夏熟。凉州有冬柰,冬熟,子带碧色。孔氏《六帖》言,凉州白柰大如兔头。《西京杂记》言,上林苑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着衣不可浣,名脂衣柰,此皆异种也。

白话讲解:

古代的苹果没有今天如此“绚烂”,古代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林擒,一种叫频婆。林檎是我们今天称的沙果或者青苹果。日语中苹果称为“林果”,也是从此而来。吃起来酸涩,微苦。古代只取其收涩之性做涩肠止泻之用。陶弘景云:柰,江南乃有,而北国最丰,皆以作脯,不宜人。

奈子,为苹果的果实,很少用作药用。很多朋友在看到台湾JT叔叔在讲苹果时说涩百脉,然后反驳说吃了几十年苹果也没事。其实JT叔叔说的其实不是今天我们吃的苹果,而是林檎!

而古代摘录的频婆也并非我们今天所吃的苹果,我们所吃的苹果,大部分是由嫁接而来。而嫁接的最初品种,则是林檎与奈的杂交产物。所以古代的药性跟今天的苹果差距甚远。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转帖)你从哪里来?!苹果的前世今生!

《滇南本草》

苹果,气味甘、微酸,无毒。主治脾虚火盛,补中益气。同酒食治筋骨疼痛,用蜜酿,久服延年之品也。小儿不可多食,多食发疳积。

《滇南本草》是明代的本草书籍,其中对苹果的记载就比较接近我们现在所吃的品种了。可以确定的是,苹果气香而性凉,色黄味甘,微带酸涩之味。多食发疳积,虽然苹果中的营养比较容易通行于经络血脉,但是苹果中的纤维(软绵绵的那些)可没那么容易消化,又因为苹果甘甜中带有微微酸涩。所以很容易困于中隔,而至生痰饮或积食。

所谓“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其实苹果没那么神,从药性上看来,只是寻常之物,功效远没有吹嘘的那么大,不然医生早失业了。虽王孟英言其为果中之仙品,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苹果或许不是很好的选择。难以消化的纤维加上甘缓之性,附加微微酸涩,平素之人,自然食之可也。但是脾胃虚弱之人,尤其脾虚而至生寒饮之人,切不可食。而且苹果虽然穿了各种马甲,但是对于古代对于林檎“涩百脉”的说法,也不可完全忽视。所以苹果榨汁是最好的方法。

尤其是现在还有很多傻妹子在用“苹果餐”的方法减肥,殊不知饮食减少气血自虚,再食苹果困顿中焦,使气血更难流通,外加收涩之性。后果可想而知,不可不查!关于减肥健身方面,我本人很有经验,所以可以参考我相关分类的文章。节食减肥等同于杀鸡取卵。

总结:

苹果虽好,不可贪杯哦!

个人建议,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吃,那么不需多加考虑。自然得益。如果你是因为传说中的营养,那么可以跟苹果说拜拜咯!

予自然

专注本源疗愈,从根源解决身体及心灵上的困扰。

健康,心理,修行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与我交流。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分享知识,帮助他人。

赞赏

长按







































新媒体
白颠病的危害

转载请注明:http://www.kuainews.com/ywjf/3076.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