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终端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也日新月异,传媒行业正在经历翻天覆地、一日千里的变革,奋战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媒体人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考验。天津《今晚报》媒体融合部主任刘强便是这支新闻队伍中的一员。
年,刘强掌舵十年的《今晚经济周报》正式停刊,他也考虑是否该回到学术领域,认认真真地做研究——然而心中的那一股新闻热情却始终不曾熄灭。一年后,今晚报社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刘强也成功竞聘为媒体融合部主任。面对全新的岗位,刘强坦言这一回是挑战大于机遇,传统媒体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发展全看这一代新闻人的努力了。“就个人而言,现在一定要加强抗压能力,上靠领导、下靠团队,大家携手走出困境。”
缘起孩童时的新闻理想
人们在谈起当代新闻工作的时候喜欢提到“新闻理想”这个词儿。新闻理想包含了太多美好的内涵——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社会良知……诚然,现实中怀抱理想的人总在付出大众看不到的代价,但刘强的确是从学生时代起就被新闻理想感召的少年。
刘强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小时候就住在天津和平区的黄家花园。中学时,他考入了天津一中,每天只要走出胡同,穿过潼关道,步行不过10分钟就能到达学校,比如今孩子的学生生活轻松多了。但即便如此,某天母亲还是很认真地提醒他:“早出门,老师说你最近总迟到。”
刘强当然知道原因,那时候每天的清晨邮局的送报员总会骑车将刚刚出版的日报投放到各家的报箱中,如果出门上学的刘强正好碰到,总会拿上报纸浏览一遍当天的新闻,读到吸引人的文章时更是会一口气把它读完,等满足了“信息饥渴”后才心满意足地跑去上学。这样强烈的读报欲,难免让他偶尔迟到。
虽然只是母亲一句看似无心的叮咛,刘强却从中窥见了命运的启示:原来在小时候,自己就和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泛的阅读拓宽了刘强的视野,也让他热爱上了写作。高中时代面对文理分科的选择,刘强并没有陷入选择困难症,而是遵从内心的召唤,选择了文科。在那两年,刘强吸收了大量文史哲知识,但真正影响他考虑将记者当做未来职业的还是滕文骥导演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影《都市里的村庄》。
“电影中那个记录着时代脉搏、书写着人间冷暖的新华社记者舒朗,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是从那时候开始向往成为一名记者的。”
可惜,世事不尽如人意。高考成绩优异的刘强考入了南开大学,校内却还没设置新闻专业。无奈之下,刘强选择了社会学作为志愿。谈起这段往事时,他告诉记者,当时并不觉得遗憾,社会学是基础深厚的学科,虽然在求学方向上与新闻专业有很大的区别,但用于社会观察与思考的理论知识却在学业过程中得到了积累与提高。
本科毕业后,刘强来到了天津市文化局管理的天津艺术研究所工作。在研究所,他主要负责专业理论刊物的采访、编辑与学术研究工作,这使他那种精于钻研的学术精神得到了发挥。但几年下来他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存在着不足,为此,他毅然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年,刘强考入了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师从心理学家乐国安教授。新的学术课程拓展了他的视角,也让刘强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幸运的是,毕业那年正好赶上今晚报社对外招聘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刘强满怀期待地报了名并最终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选拔考试。
从最初向往新闻工作到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刘强坦言走了很长一段路,甚至绕了一个大圈子,“但是我并不觉得遗憾,那几年就像是在为这一梦想的实现而蓄力,好让我能在新闻道路上走得更远。”
入行新人到老兵的历练
既然是新闻业的新人,刘强自然要从一线记者做起。进入《今晚报》后,他被安排到了经济新闻部,主要负责工商局、消费者协会、商业新闻、服装和家电等行业的新闻报道。
步入新的环境难免会面对磨练与挑战,刘强在向本刊记者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提到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的经济新闻风格大致已经固定了,为了写出自己的风格,我选择以调查新闻的模式进行不同以往的报道。”刘强说。
调查新闻需要有别于一般性采访的工作精神,一方面秉持着媒体的社会监督属性,深入报道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又能深入浅出、针砭时弊地将新闻事实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这样的报道当然大受欢迎,调查写作也成为当时天津媒体界争相学习的模式。
到了年,刘强再次为人生加码,做了两个决定。“一是随着自己对经济领域的熟悉和了解,又发现了一些难以驾驭的问题,所以我决定回到母校,攻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的经济学博士。另一个是年的春天,我参加了报社内组织的公开竞聘,被任命为《今晚报》专刊部主任。”当记者问起其中的缘由,刘强认为这可能与他学术人的特质有一些关系。他说:“新闻工作要求记者的知识面广泛,但又能有深入独到的观点。在做了几年经济新闻后,我觉得有些问题仍然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与业务水平。”
很多三十岁往上的天津人都还记得在千禧年时,《今晚报》有过一次重大的升级改版,各个板块都推出了专刊彩页。报纸的印刷质量大大提高,文章也颇具可读性,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好评。
刘强对那次改版印象依然深刻,他告诉记者当时策划开办了十余种专刊,是个不小的任务量。“到了这个时候就印证了那句话——‘每段经历都是财富’。在文化局做艺术研究的那段经历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使采访报道读起来能做到生动有趣,避免了某些专业新闻报道作品枯燥、晦涩的特点。我这个人也比较喜欢研究和思考,如果不做记者那么我肯定会选择做学术,但是自入行的第一天,我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将所学的各类知识理论应用到新闻工作中,做专家型记者,做学者型记者。反过来,记者这份职业也让我受益匪浅,每一次选择深造进修其实都是缘于在工作中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存在的不足,可以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新闻职业,是我人生不断向上攀升的阶梯。”
成长学无止境学以致用
刘强坦言他在做记者时明显地感受到当时的传媒市场正处于一片蓝海,读者阅读报纸从单纯地了解天下事,转向为消费信息,补充知识。这就需要记者也是一类能够为读者筛选出优质、有用信息的人。
天津的媒体圈子习惯把刘强描述为学者型新闻人,刘强从记者口中听到这个词后只是笑笑。收到别人的赞誉肯定很高兴,但他自己更享受以专业提升工作的过程。
“我本科读的专业是社会学,这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但它的勃兴与工业革命以及自然学科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蒸汽机的发明拓展了人类的生活半径,望远镜的发明延伸了人类的视野,这些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尤其是19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的布瓦尔、勒维耶,英国的亚当斯,三位天文学家先后以数学运算的方式计算出海王星的存在后,一些崇尚自然学科的社会哲学人士开始认真思考:既然自然科学可以通过观察来总结规律,那么是不是人类社会也存在一些规律法则,了解之后就能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甚至预测人类未来呢?因此,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带有自然学科思维痕迹的一门学科。它在研究中也非常注重方法,比如说定量分析,运用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统计、问卷调查等等。”
掌握了这些方法的刘强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就像拿起柳叶刀的外科医生,冷静沉着,庖丁解牛,比单纯新闻学出身的记者更具专业性和理论性,报道写出来也更加深刻。刘强自认社会学对他早期工作影响最大:“因为做新闻重事实,做经济新闻更是重数据,运用正确的调查方法得到的都是一手信息,真正做到有论点更有论据,能将事物普遍联系的关系呈现给读者。”
社会学研究训练的一整套思维模式和方法不会过时,却不代表没有短板,事实上这世上也不存在万金油式的方法。刘强告诉本刊记者,社会学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宏观入手,容易忽略微观层面的问题。具体到新闻工作中就是,在曝光一些社会问题后,虽然把事情说明白了,但是却没有顾及一些个体的感受。为了解决知识结构的短板,刘强当年才选择了心理学作为硕士研究方向,“因为心理学恰恰是站在个体微观的角度分析问题,注重考察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细致地了解人的心理规律,这让我的新闻传播工作更加注重挖掘人性特征与内心体验,从而增添了人文关怀的色彩。”
至于经济学,刘强则因其数学模型类的研究方法、严谨规范的学术性受益匪浅。回顾多学科交叉的求学经历,刘强认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职业的文科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学习多种学科的知识,把自己打造成通才,不能囿于某个专业的小圈子。“记者不仅仅要传递新闻,告诉读者今天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他不能仅仅作为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更要成为社会的思考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告诉公众新闻背后深藏的价值与含意,揭示新闻对社会未来所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社会责任感,注定让新闻人担负着不一般的职业使命。”
佳绩天津报业的黄金期
年8月底,在本地读者和行业内小有名气的《今晚经济周报》悄然停刊,令很多读者感到惋惜,而熟悉天津报业发展的传媒人都知道《今晚经济周报》是刘强掌舵十年的一份城市周报,彼时他心中的感受一定是难以名状的。
作为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晚经济周报》承载了刘强非常多的心血和感情。他对十年前接手《今晚经济周报》的事仍然记忆犹新,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一开始革命性的改版创意了。
“在我被调任为总编之前,《今晚经济周报》曾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一是创刊伊始编辑部对周报的定位,简单来说就是新闻纸,以资讯为主,主要是为读者传递一周内的新鲜事。年后,日报的传播速度已经略逊于门户网站了,周报就更不可能将最新鲜的资讯传递到读者那里了。因此,几年尝试失败后该报进行了一次彻底改版,第二次的定位则走向了与原先完全相反的方向,成了名副其实的广告刊,内容上非常突出企业与产品的宣传。”
矫枉过正的做法出现了什么样的结果呢,刘强的观点是报纸办成了企业专刊,大量的广告软文占据版面,新闻属性难以体现,读者的阅读体验并不好。这些缺点就成了刘强接手后需要重点改革的地方。
“正式接手后,我没有立即启动改版,而是先对本地市场进行了系统性地考察,包括周报与日报的比较,报业市场细分、受众需求分析等各个方面。”刘强像是揭秘一样地笑着说,“其实就是社会学调研的那些方法,我又用上了。这一次改版更偏重内容方面的垂直细分,做深度,做特色。”
调研的结果很成功,报纸暴露出的问题也很严峻。那时,《今晚经济周报》一周发行两期,全部门记者编辑每三天就要做出一期的内容,如此快节奏的采编工作很难生产出有深度的优质文章。“当时只剩下半个月的改版时间了,我每天都在思考方向,如何既保留一周两期的特色,又能推陈出新呢?某天,‘二’的概念在我脑海里有了新的意义,一周两期不就是双刊么,世界万物都是阴阳共生共存的,既分开又合一。于是新版的《今晚经济周报》被打造为一周双刊,以受众性别区分内容的周报。针对男性读者群,我们推出了新闻调查、理财、房地产、汽车等内容,又为女性读者群设计了时尚、美食、教育、旅游等内容,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全国报业中尚属首例。而我在双刊的定义上也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的知识,男刊和女刊是内容上的分类,如果采取同样的方式命名会让受众自动进行选择性阅读,等于是降低了信息的传播量。为了避免明示而带来的排他性阅读,我选择以颜色做区分的标识,做到性别暗示就可以了。”
重新改版出来的《今晚经济周报》很快凭借其优质的内容和新鲜的阅读感赢得了读者的好评,其创新思路也被国内媒体人特别是城市周报行业借鉴学习。经历了天津传统媒体最后一个黄金十年,刘强感慨颇多,在天津几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的他时常会鼓励选择了新闻专业的年轻人,希望他们明白这个行业并没有走向末路,只是在经历时代的考验,有志于走上新闻道路的人应该在求学阶段就努力提升自我,成为优秀的新闻人才。
重启积极探索媒体融合
年,微博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其迅速形成的媒体价值也撼动了传统纸媒的地位,那时,媒体人对自媒体还怀有轻敌的乐观态度。但年后,儿童白癜风症状白癜风医院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