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 茧丝绸供应链公共平台
|壹
今日(周三)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生丝指数下跌0.18%报收于.18点。B丝(3A级生丝):(合同约定的交收日)下跌元报33.54万元,下跌元报34.8万元,合约下跌元报36.3万元。
生丝日线
今日盘面窄幅调整。现货面今日平静运行。面对鲜茧价格的波动,人工成本和蚕农的积极性需要从源头上保证。织造上,进入5月下旬,厂家前期订单基本收尾,目前所接订单以小批量为主。随着天气变热,纺织市场也将正式进入淡季,这样的情况将会更加普遍。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如何安排生产、调整价格,对厂家的生产经营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今天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多数地方第二批鲜茧收购在逐步进入尾声,价格一般在每公斤36-40元左右,按质论价。
由于招工难等原因,织造厂家一般要保持一定的开机率,因为一旦停产,短时间内成本可能下降,但一旦行情好转想要复产,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人很难招到。
不能停产,那就只能继续生产。要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愁销路,在未来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一般不会生产较为特殊的绸缎品种,只能是乔其等这样的常规品种。
毕竟常规品种的刚需在那里,一旦行情有所好转,更容易脱手。
对于新兴产区上马的织造项目,对下游市场渠道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生产常规品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产销。
从这种意义上说,大家为了维持织机开机率都在生产常规产品,这也很好说明近两年常规品种的供应量。
另一方面来说,那些生产特殊品种有渠道的“小而美”的企业有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NO.2|贰
美国加征关税后,对于蚕丝绸在内的纺织服装订单的动向,可能有三条路径:
一是杀利润,不杀订单。这是比较好的情形,没有其他产能替代,双方分摊利润贡献。中国的丝绸生产量的优势,部分决定了丝绸服装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量的地位,同时也在考验着中国出口公司的智慧和韧性。
二是杀利润,杀订单。商品的外需会被减弱,因为广大中间商的订单可能会被转移,不同档次商品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不同,终端的提价会影响消费者需求。
三是转移订单和企业产能的被迫转移。国际间同类产品的价差低于25%,企业就会丢失订单给起亚地区的供应商。这要看企业分散化解风险的能力。
对于订单转移,至少一半以上的海外投资仍由中国企业家主动发起,对外设厂。积极的一面,低端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本身就是永恒的旋律,目前 加速了产能转移的速度,我们要客观理性看待。
但同时,企业不应以依关税进程作为海外投厂的 评判标准,这是一个关乎企业未来十年、二十年供应链全球配置的问题,不是贸易反规避应对下的“猛烈”抉择。
今后,大企业的优势或更突出。供应链在日后会更趋于扁平,规模采购,削减成本,成为贸易发展的绝多选择。双向过滤,市场洗牌会更加剧。
思考中美 ,杀订单,还是杀利润是同等重要的事情。非美市场出口可能将享有更好的人民币红利,企业要重视非美市场的开拓。企业的生存肯定比以前痛苦,我们讨论企业利润多少的时候,要习惯于用近两年,甚至近三年的平均利润,来衡量出口的情况。
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新常态,要用新思维,给行业打气,提高话语权,练好内功,抱团发展,共渡时艰。
NO.3|叁
根据中国气象网,一、未来10天华南东北降雨偏多北方气温起伏明显
未来10天(5月22-31日),江淮、江南、华南、四川盆地南部及云贵东部等地累计降雨量有40~80毫米,部分地区有~毫米,华南局地超过毫米;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黄淮等地累计降雨量有10~30毫米、局地50~70毫米;上述大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7成,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
未来10天,北方地区气温起伏明显,与常年同期相比,华北、黄淮平均气温偏高1~3℃,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低1~2℃。
主要天气过程:
24-27日,受冷空气影响,新疆北部、华北及东北地区自西向东有5~7级偏北风,阵风可达8级,气温下降6~10℃;南疆盆地、内蒙古及西北地区东部局地有沙尘天气。
24-28日,江汉、江淮、江南、华南、云贵高原东部、黄淮中东部、华北东部及东北地区将有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或大暴雨,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29-31日,江南南部、华南等地还将有较强降雨过程。
二、长期天气展望
未来11-20天(6月1-10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累计降雨量有50~80毫米,其中江南南部和华南的部分地区有~毫米,局地超过毫米;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大部、东北地区等地累计降雨量有10~30毫米;上述地区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6成。
未来11-20天,除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左右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1~2℃。
三、高影响天气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