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分享两个病例:
Case1:6岁的小朋友,感冒发烧,吃了点感冒药就退烧了,烧退两天后嘴馋要吃牛排,于是出门饱餐一顿,一个小时后,体温飙升到39°,未做特殊处理,第二天烧退了,没有再反复;
Case2:还是6岁的小朋友,发烧3天,每天都是凌晨4-5点发烧一次,其他时候都正常,精神也很好,在家里吃了两天稀饭受不了了,于是加餐,吃了鸡汤、饺子、蛋挞,当天晚上持续发热一整夜,到早晨才退热,精神很好;
”生病了要忌口,这个观点你认同吗
作为一个正统科班出身的西医,我以前很少会去思考和强调“忌口”这件事,和许多同行一样,我觉得“忌口”和“坐月子”一样,属于传统“封建糟粕”。但是工作中常常碰到类似上述病例中情况,明明病情平稳或者在好转,突然出现不合理的反复甚至加重,很难用常规的思路去解释。对此我一直疑惑不解,也曾与同事们讨论,大家似乎不以为然,认为疾病过程中出现一些反复是很正常的,我找不到答案,只好暂且存而不论。直到最近,接触到“小儿积食”这个概念,我突然想到,既然积食会引起发烧和咳嗽,那么疾病过程中的“营养大餐”会不会也能引起病情的反复?
于是,我每次看诊一定会留心问一下孩子的饮食情况,有没有吃零食,有没有出外就餐。然后,我发现“吃”和“病”之间真的是有关系的,这使我开始正视和思考“忌口”这件事。
01
西医不谈“忌口”吗?
其实,西医也是很强调饮食与疾病的关系的,只不过没有用“忌口”这个词,而是用“diet”,比如高血压饮食、糖尿病饮食、肾病饮食、肥胖症饮食等等。
现代医学越来越强调生活方式与疾病的关系,而饮食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代医学对于普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皮炎等),似乎不太强调饮食,那怎么用现代医学的思路去解释“忌口”这件事呢?其实也不难,我们可以反过来推论。
以最常见的感冒为例。小孩子讲不清楚自己的感受,但是我们所有成年人都有丰富的感冒经验吧,你想想你自己感冒了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哪哪儿都有点不太舒服?没力气、头晕脑胀、嗓子疼、鼻子疼、没胃口、嗅觉和味觉变得迟钝等等,总之就是不舒服。为什么呢?感冒不是上呼吸道感染吗,怎么会全身都不舒服呢?
当病毒或者细菌侵犯了呼吸道之后,病毒或者细菌毒素通过粘膜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可以到达其他的器官,引起其他系统的症状,比如感冒也可能有呕吐腹泻,甚至继发心脏、大脑的感染;严重的感染还可以导致身体产生剧烈的炎症反应,大量释放各种炎症因子,从而引起各个系统的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休克等等——说得似乎有点太专业,不过没关系,只要我们明白一点:生病的时候,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都有可能受到影响,对于小儿来说,最娇弱的莫过于消化系统了!这个时候,如果吃得太好,会给消化系统增加额外的负担,从而加重身体的不适,甚至影响病情。
02
中医如何谈“忌口”?
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就更简单明了了。在中医阴阳五行的系统中,脾脏主运化(消化系统),属土,肺属金(呼吸系统),土可以生金。因此,脾胃出了问题,很容易继发肺的问题(土不能生金了)。小孩子本来消化系统的功能就发育不完善,当孩子发烧咳嗽时,胃肠道功能更差,这时候饮食过于厚重,会进一步抑制脾胃的功能,从而加重呼吸系统的症状。反过来,在生病的时候,清淡饮食,少量多餐,让肠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尽快地恢复功能,也可以促进疾病的痊愈。
即使孩子没有生病,吃得太好,蛋白质或者脂肪摄入过多,也可能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瘫痪,也就是所谓的积食(有兴趣可以看一看积食也是导致咳嗽的罪魁祸首)。
前几日有个孩子咳嗽一周多,不太严重,没有看医生,有天晚上吃了一堆腰果和榴莲干,半夜开始频繁呕吐,同时咳嗽加重,第二天来就诊,诊断为急性胃炎,给予静脉补液,我要求孩子连续2天只能吃稀饭和清汤面,只能吃半饱,以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隔天复诊的时候,已经不吐了,咳嗽居然也好了。我反思了整个过程,这个孩子平时就喜欢吃零食,咳嗽一直不好,很可能与饮食不节制有关系,当胃肠道被迫得到休息后,反而无心插柳,缓解了咳嗽。
最后的话:
有句老话叫“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还有一句老话叫“疾病以减食为汤药”。我们常常自诩接受了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从而轻视传统的民间智慧,其实,可能恰恰显示出我们的无知。比如“坐月子”,几乎已成了千夫所指的陋习,但这种流传了千年的习俗真的一无是处吗,恐怕未必,有机会我们再讨论吧。
图片来源: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