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跟着音频,闻思修~
《维摩诘经》第9课
大虚法师·讲述持午辟谷吃饭的学问「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书接上回,文殊菩萨刚刚赞叹完维摩居士的不二境界,舍利弗尊者紧接着就在心里打起了妄想,又打妄想。他就在那琢磨,中午差不多就快到了,眼看就要过午了,不晓得这么多的菩萨、比丘和天人,他们要到哪里去用餐呢?因为比丘戒律是强调过午不食的,所以舍利弗尊者就有点急了。他这句话是有潜台词的,他是在说,维摩居士应该不会那么小气,不想请大家吃饭吧?所谓“民以食为天”,“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老百姓没有饭吃就要造反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来谈谈吃饭的问题,也谈谈过午不食的问题。按照佛经的说法,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以前是佛菩萨和我们人吃饭的时间,而傍晚是畜生吃饭的时间,夜晚则是鬼神吃饭的时间。我们一般讲的过午不食,指的就是不能超过中午吃饭,所以又称为持午,在戒律上则称为“不非时食”,意思是不在不对的时间里吃东西。戒律规定,从早上到中午这个时间段,我们修行人是可以吃东西的,超过中午一直到第二天的早晨,那一般就不能再进食了,如果在这一个时间段内吃东西,那就叫做“非时食”。这一条戒律的制戒因缘,据说是因为当年佛陀的一个弟子迦留陀夷,他在傍晚的时候去城里乞讨,由于天快黑了,光线不明,有一个孕妇没留神,猛一看到他,以为是鬼怪,这样就被吓了一大跳,结果惊吓过度就流产了。我估计啊,可能这个迦留陀夷尊者长得和阿拉一样黑不溜秋的,夜晚看去吓死人,所以佛陀才特意制定了这条戒律。那么你们现在就应该知道了,佛陀原来并没有说晚上绝对不能吃东西,这条戒律是后来才制订的。实际上我们佛教每一条戒律的制订都是有目的、有原因的,就像这条持午的戒律,一方面是为了帮助我们破除对饮食的执著,借着限定的时间,来提醒自己不要贪心,过了中午就不要再贪吃了,要用心修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怜悯那些地狱道、饿鬼道的受苦众生,因为它们无法进食。我们知道了这些道理再来持戒,那一般就不会觉得很勉强了,这样渐渐地就能断除贪心、培养慈悲心,所以持戒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戒律的精神,否则很容易就会错解。要不就像一些人,以为自己的戒行很清净,所以对别人指手划脚,批评别人不清净,那就大错特错了。此外,每一条戒律并不是死的,戒律因时因地都有它开缘的地方,比如对生病的人,或劳动的人,为了维持体力就必须要进食,那么针对他们、就特许他们可以开缘用晚餐,这在丛林里被称为“药石”,就像吃药一样的进食。在佛陀那个时代,因为比丘们每天多半都是在禅坐中度过的,不怎么消耗,所以日中一食比较没有问题。但是佛法传到中国以后,文化传统不同,出家人大多要出坡劳动或者修菩萨万行,一天到晚要做很多事情,所以祖师才因地制宜,大开方便之门,允许我们晚上吃饭。所以大家要知道持戒的精神,既要实事求是,又要灵活变通,不能完全拘泥于定法,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过午不食”这个理念并不是我们佛教的发明,在传统的中医养生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所谓:“过午不食,去肥气而养胃气。”在座有作医生的居士可能就知道了。这个意思是说,人不能一天到晚吃得太饱,不然就会伤胃气,容易发胖、生病,因此中医和佛家才不约而同地都有“过午不食”的教诲。所谓“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下午一点以后就不吃了,有很多事实证明,不吃晚饭不但不会影响人的健康,反而会因为诱发了强烈的饥饿感,会让人不容易生病,而且还能减肥。所以你们女众同胞每天最好少吃零食,尤其晚上不要吃,师父也决定,从明天开始不吃晚饭了,为了身材,阿拉豁出去了!(众笑)以后你们晚上谁再敢请我去吃好吃的,那我就跟你急!当然这是在开玩笑,你们可别当真不请我吃饭了。不过这个“过午不食”的道理和学问很多人的确都不知道,大家都以为这只是一种出自于宗教的信仰要求,其实它跟我们的身体健康切身相关。像现在有很多人,一下班回家,就扯开肚皮大吃特吃,美其名曰“补充营养”,其实这就叫做自己找病,那是不对的。一个人最好不要吃得太多,尤其是晚上,一般保持个七分饱就好了,不仅是一顿饭七分饱,而是一整天都七分饱,这样最好。但是我们总是吃得太多,我们总是担心自己饿着,担心孩子饿着,或者担心老人饿着,我们中国人见到总是问人家吃饱了没有,在厕所里碰到也问你吃了没?(众笑)但我们这样其实是在好心办坏事,我们把自己和别人都撑出毛病了还浑然不知。在我们中国,以前古人本来是不提倡吃晚饭的,但不知道从么时候开始,却大吃特吃起了晚饭和宵夜,也算是奇哉怪也!大家要知道,不吃晚饭,不会把人饿死。但是晚饭吃得太多,却会把人给撑死,这是最基本的养生常识。尤其是你们的小孩子,如果晚饭吃得太饱,对发育成长、对健康会很不利。即使是年青人,如果晚饭吃得过饱,也会导致恶梦频繁、做梦很多而损伤大脑,这点不知道吧?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晚饭吃得太饱,那么很容易就会发生猝死事件,所以你们老居士要自己小心了。有点扯远了,现在大家回过头来,我们看经文。「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舍利弗尊者这回又被维摩居士给抓住了,其实舍利弗每次挨骂被训都挺冤的,他只不过是在心里打打小妄想而已,又没干嘛,结果每次都被维摩居士抓到。说起来维摩居士的这个他心通也太灵光了,套用著名演员周星星的一句话,维摩居士的这个神通真是居家旅行、窥人隐私的必备良技啊!那么,这回也不例外,舍利弗念头才动,维摩居士就知道了,他马上就对舍利弗说,佛陀曾经说过八解脱,对这个八解脱的法门,你既然已经信受奉行,那么就应该以清净心来听法,你怎么还想到要吃饭、还有吃饭的念头呢?这个话咋一听有点不通人情,好像修行就不能想吃饭了,但是维摩居士话锋一转,他又说了。「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这说明维摩居士还是很通情达理的,他说,如果你真饿了想要吃饭,那么不妨稍等片刻,我一定会让你见到从来没有见过、吃到从来没有吃过的好东西。维摩居士是“先以欲钩牵”,他在这里讲到了“食”,我相信,只要讲到好吃的,那是人都会感兴趣。所谓“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就是“食”。一说到这个“食”字,那普通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食物,联想到吃,这种理解不能说是错,但是狭窄了些。其实这个“食”的定义不光包括我们吃的物质食粮,还包含有精神“食”粮,是这两种“食”粮共同滋养了我们生命。在《阿含经》里,佛陀说我们人世间的饮食大概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段食,又叫抟食,就是用手、用筷子、用刀叉吃,一日三五顿,分段饮食,这个是我们欲界人类才有的。这种饮食的内容,不外是青菜豆腐、鸡鸭鱼肉,营养不咋地,但是花样却很多。第二种是触食,像皮肤的触觉、心理上的柔软、细滑、冷暖等等喜乐的感觉、包括呼吸都是属于触食。这个触食有时候比段食还要重要。据我所知,有的修行者闭关用功,由于接触不到人,那闭到几个月的时候,有时就会患上一种叫做“渴肤症”的毛病,那种渴望和人肌肤相亲的痛苦,比压抑性欲还要令人难熬。有的人在这个过程里可能就会天天忍不住痛哭流涕,一哭就是大半个小时,这种情况大概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调整过来,修行者才会适应。当然,这个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不绝对,这是跟触食有关的知识。第三种是思食,思是思想念头,指用我们的心、用第六意识去思念那些自己喜爱的东西或境界,然后心生欢喜,由此滋润长养六根,这可以算是一种精神上的食粮,也很重要。像我们一般人,如果你不让他胡思乱想的话,那是会发疯的。比如说,把你关进一个黑屋子里,不许你看,不许你听,不让你有机会乱想,那可能七八天、甚至两三天你就会受不了,再久点儿你可能就要神经错乱了,这种关黑屋子的惩罚可以说比什么酷刑都厉害。在监狱里,犯人最害怕的,不是睡在什么臭烘烘的马桶旁边,不是被管教人员、被其他人毒打,而是一个人被关禁闭。像我们四川清定上师那样的,被关在牢里几十年,然后还能每天安然坐禅,像这样的人毕竟不多,所以大家不要随便乱闭什么关,这种清福可不是谁都能享的。第四种是识食,意识的识,这个就比较难懂了。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依据前三种食的那种执著造作的力量,能增强它保持色身形象、维护健康的功能。像一些入了大定的人,我们以前讲过这样的例子,他们一入定就可以很久很久的时间,不吃不喝,不拉不撒,而肉体不坏。因为他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已经转了,定在那里,自有一股内在的维护的力量,所以一般外在的饮食就不需要了。像那些大阿罗汉,据说他们更是可以一定就是八万四千大劫,传说中的大迦叶尊者现在就正在鸡足山入这样的大定,据说要等到弥勒菩萨降世的时候,他才会再出来。所以修行功夫到了某个境界,那真是可以空掉饮食、断掉食欲的,所谓“气满不思食”,这是道家的一句话,到那个程度就不再需要什么饮食了,这是自然而然到达的一种状态。不过你们自己不要乱修,不懂正确的方法搞不好就会弄成胃炎,到时痛苦起来就麻烦了。在我们佛道两家,像这种断除饮食的方法有很多,尤其是道家,他们就特别注重“辟谷休粮”,也就是不吃五谷和其它杂粮,而以服气导引来代替平常的饮食,这种修炼方式也是道门长期流传的一种功法。尤其是在道教创立后,历代都有道长很欣慕《庄子·逍遥游》里描写的那种“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仙人风范,因此而修习辟谷的人,千百年来那是络绎不绝。这个辟谷又叫做断谷、绝谷、休粮、却粒等等,大约是从先秦开始的,在当时一本叫做《大戴礼记》的书中就有记载,说什么“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意思是说吃肉的人比较强悍,常怀杀心,那是动乱之源;吃素的人呢,比较聪明灵巧;而那些食气的修行人,不但可以健康长寿,还能神明内照,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至于“不食者不死而神”,这是讲最高的成就那就干脆不需要吃了,还可以成仙成神,永远不死。这个修行的次第其实是描述得很清楚的,层层往上,这个大概就是有关辟谷术的最早的一个理论记载。在古书《淮南子·人间训》中,有这么一个实例。说的是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做单豹的人,他避世隐居深山,不穿丝麻的衣服,不食五谷,常喝溪水,年纪已经七十了,但是那个脸色还像童子一样的年轻健康,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记载下来的辟谷实践者。著名的东晋道士葛洪,他在《抱朴子内篇》中也曾经记载说,三国的时候,东吴有一个叫做石春的道士,他在给人治病的时候,常常一个月或一百天不吃饭,那吴帝听说以后很是怀疑,他就叫人把石春给关了起来,看守着。结果石春真的每天只需要喝两三升水就够了,这样过了一年多,石春不但一点事没有,他的容颜反倒还更加鲜嫩了,而且力气不减,力气如故,吴帝这才信了。在《旧唐书》的“隐逸传”中也有一篇记载,说什么唐朝的道士潘师正住在嵩山二十余年,“但服松叶饮水而已”。而在《宋史》的“隐逸传”中也有记载,说是宋朝初年,道士陈抟住在武当山的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每天只不过饮酒数杯而已。像类似的记载,在史籍、道书里不胜枚举,讲这些东西大家感兴趣吗?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如果有谁想要达到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程度,可以,但那绝对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真正的师传和正确的方法,千万不要盲修瞎练,否则出了事可别来怪师父!辟谷术和房中术一样,都是属于那种经常被世人诟病的修炼方式,因为它们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很容易误导人,而且和究竟解脱之道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我们佛教对这种方式一向都不怎么提倡,这是讲到饮食顺便给大家一提,扯远了。那么,除了前面讲的那四种饮食,佛陀还说过出世间的五种饮食,另外五种分类的方法,一者禅食、二者愿食、三者念食、四者八解脱食、五者喜食。像我们每天念供的时候就有念到“禅悦为食”,这个就是我们出世间的第一种法食。我们常常发四弘誓愿,这是菩萨道的通愿,所以“愿”是我们的第二种法食。我们念念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成佛,普度众生,这个“念”的力量就是我们的第三种法食。而八解脱法能让我们走上究竟成佛之路,所以它是我们出世间的第四种法食。此外还有随喜赞叹他人的修行、随喜赞叹做好事的功德,这个是我们的最后一种法食。所以我们佛教讲的“食”,包括了世间和出世间的共有九种之多,分得很细,这些知识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这里不再多说。现在回过头来,我们看本经这里,维摩居士讲舍利弗的话实际上是藏有潜台词的,他其实是在尅舍利弗,听法的时候你居然会想到吃饭,少吃一餐会死啊,你还是大阿罗汉呢,那个功夫都不晓得跑哪里去了!这个话尅得好像有点重。不过维摩居士尅归尅、骂归骂,人家大老远地跑来探病总还是客人,当然要请人家吃饭啦,也不过才区区几万人而已,还请得起。所以维摩居士就说了,请你们“且待须臾”,稍等一会儿,我会让你们吃到从来没有吃过的美味。预告丨学佛多年,生活依旧乱如麻,或许是你学佛误入了歧途……
第1课丨万物不止有正反,听听佛法怎么说!
第2课丨你的孩子真的是你的吗?
第3-4课丨《封神演义》中,隐藏这一个巨大的佛教秘密……
第5课丨普守菩萨──我与无我
第6课丨寂根菩萨──三宝与空性
第7课丨简简单单处事,才是真正的佛法丨
第8课丨正道与邪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