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孩子一起看了《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引发了我对健康饮食的兴趣,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也依此在生活中践行。五周以来,我的体重减了4斤,体脂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肌肉基本持平,水分比例基本持平,更为欣喜的是,蛋白质从不达标变为达标。不禁想起年轻时的一次减肥经历,靠不吃饭,体重确实迅速下降了,但是健康却受损了,身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面色蜡黄,同学聚会时有人问我是不是病了,后来调整了近一年才恢复。从此,我对损害健康的减肥方式特别排斥。前几年又想起减肥,于是开始运动,但没有注重饮食是收效甚微,而且稍微对运动一松懈,就又回来了。自此,我觉得想要不损害健康的减肥,也太难了。这次调整饮食,同时配合适当运动,初心是为了健康。居然体脂持续下降,实属意外之喜。可能是“职业病”的缘故,我从这次减肥想到了教育,发现两者有两个相似之处。1.急于解决问题,总想“走捷径”当发现衣服一件件穿不上了,就气急败坏地宣布“减肥”。不顾“肉是一天天一顿顿吃出来的”,急于求成,恨不得用最狠的招,见最快的效。跑步安排起来,健身房报上名,饭也不吃了。可想而知,这样的状态很难长久坚持,于是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后,非常失望地发现减肥失败,又恢复旧有生活状态。同样地,当被老师“告状”,或者发现一次测验低分,就着急上火开始抓“教育”。不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急于求成,恨不得迅速扫清所有“坏习惯”。马上报班,宣布新的家庭规矩,告诉孩子“取消玩的时间”,要专注在学习上。亲自抓辅导,辅导过程能持续好几个小时,不学会这个知识点不能结束。持续几天后,开始感叹“孺子不可教也”,这就是个学渣,不爱学习,没有学习自觉性,脑子也笨。想起我前一阵的在线课程《提升孩子的阅读力》,一个家长在购买了课程后,很快和我联系,问我“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我说这个系列课的6节课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请问你试了其中给出的方法吗?她说,不好意思,总是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捷径。我感觉哭笑不得。我用6节课把我学习到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倾囊相授,但是家长却觉得我肯定“私藏了最好的招数”,想要寻找这样“一招杀”的绝技。减肥的秘诀人人皆知,即为“三分练,七分吃”,“管住嘴、迈开腿”,要做到却要付出辛苦和耐心,成效也慢。减肥药和各种极端减肥法就是抓住了这种“不愿长期付出、想要立竿见影”的心理,才有那么大的市场。为了见效快,不惜损害自己的健康,这真的是长久之道吗?教育的要义其实也很简单,“身教胜于言传”,“关系先于教育”,然而要做到却很不容易,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表率,并且要通过优质的陪伴,和孩子建立起深厚的联结。在这个良好的地基之上,再去耐心地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就像一座高楼,令人羡慕,但是这座高楼也是从打地基开始,一砖一瓦累积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指望报一个班能改善孩子的学习状态,指望学一个小技巧就能让孩子自觉起来,是不切实际的。解决累积而成的复杂的问题,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一步步来,持之以恒,必见功效。想走捷径,就要小心“副作用”,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其实是引出了新的问题。2.缺乏对问题的分析,盲目行动如果医生没有诊断清楚病情,就贸然给出治疗方案,我们都能想到后果。可是在生活中,不分析问题,就盲目行动的情况却比比皆是。就拿减肥来说。大家都知道,中国人这些年超重率增加,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原因我们都想得到,比如吃得多了,动得少了,但有些因素却比较隐晦和具有迷惑性。比如,很多减肥的人戒口,第一件事情都是不吃主食了。相比起西方国家,中国(还有其它很多亚洲国家)主食确实在饮食结构中占比不小。那么,中国的肥胖增加,是主食的罪吗?先不去查看数据,就用自己的“常识”和“逻辑”想一想,就会发现有无法解释的部分。“五谷为主”是中国世代饮食习惯,尤其很多省份都是“主食天堂”,以前也没见到那么多肥胖问题啊?再去查询资料。数据提供了有趣的线索,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和乡村,主食在餐饮中的占比一直在下降,而且下降比例很大,城市居民的主食占比比乡村还要低11.7%。显然,大家不吃主食,也不能饿着肚子,那必然有别的食物类型占比提升。是什么?就是动物性食物,也就是肉蛋奶。这个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脂肪供能比例上涨极大,在年时,城市居民已经达到36.1%,而乡村也到了29.7%。也就是中国人平均脂肪供能比例已经超过合理范围30%的高限。回想一下现在的餐桌,和小时候的餐桌,我想我们都有感受,主食吃得比原来少了,肉吃得多了。肉类中本身就含有脂肪,不同肉类脂肪比例不一样,中国人吃得最多的猪肉恰恰是脂肪比例最高的。另外,因为中餐的烹饪方式,肉类烹饪一定会多放油,一来二去,摄入的脂肪一下子就增加了。所以,如果为了减肥,不吃主食,却多吃了一些大鱼大肉,可能也是很难减肥成功的。顺藤摸瓜。那些主食吃得少,肉吃得多国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他们有肥胖的困扰吗?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给个数据:西方国家年人均仅畜肉类消耗kg,奶类-kg,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亚洲国家肉蛋奶总共消耗才20-30kg;西方国家谷类消耗是50-70kg,而亚洲国家是-kg。对比一下这两种不同的饮食结构的结果。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特点是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低膳食纤维。优点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丰富,最大的缺陷就是肥胖症、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这些都是我们以前说的“富贵病”。而与之相对的,植物性食物为主,没有这些问题,但是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比较低,矿物质和维生素不足,容易营养缺乏。这说的是传统中国饮食的特点。现在不一样了,植物性食物下降,动物性食物上升,而我们中国人又普遍没有特别的运动习惯,可不是就要胖了吗?而且另外一个趋势也造成了肥胖的增加,就是在外就餐。餐厅基本上都是高油、高盐、高糖,很难不胖。这是搞清楚大背景。具体到每一个家庭,情况又不一样了。最近一个朋友减肥很成功,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把特别爱喝的饮料和爱吃的方便面给戒了。这两样都是“增肥利器”,也是她经常吃的,可谓下手很准。但是,这个方法对我就完全不适用了,我本来就不喝饮料,也不吃方便面,油炸食品、快餐都不吃,我摄入的能量来源是怎样的呢?就要靠记录来调查。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饮食清淡,但是通过一个多月天天在app上记录自己饮食,却发现脂肪摄入量不少。从哪里来呢?比如我早餐最爱吃的吐司,比如以为特别健康营养的西红柿炒鸡蛋等等。对于中餐,食材是一方面,烹饪方法是另一方面,煎鸡蛋和水煮蛋差异很大,蒸土豆、炒土豆丝和炸薯条简直是天上地下。要通过分析,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抓主要矛盾。对于不怎么吃吐司面包的家庭,无需注重这个问题,但是对我家这是一个主要矛盾,为此,我买了面包机自制面包,更好地保证油和糖的摄入量。包括牛奶是喝全脂奶还是脱脂奶,鸡蛋要不要吃蛋黄。在查看了数据,并结合自家情况分析后,我选择了全脂奶和全蛋。再说到教育。每次我去给家长讲课,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孩子写作业磨蹭怎么办”?我一定会反问提问者,“孩子写作业为什么磨蹭?”很多时候,家长是回答不上来的。磨蹭只是一个表象,不同的孩子,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导致的,不分析问题,怎么解决?比如说,有的孩子是因为作业太多,看不到玩的希望才去磨蹭的,也就是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找补出玩的机会”。玩是孩子的刚需,不解决作业多的问题,光希望孩子提升效率,可能很难见效。我们没法“既要马儿跑得快,又不让马儿吃草”。再比如说,有的孩子是因为学习水平不足,写作业过程中困难重重,太多难题,畏难情绪造成了磨蹭。这时候,不解决孩子的具体困难,不提升他的学习能力,也是没法达到高效的。还有的孩子是因为专注度差,很容易分心。那么就要采取实际方法去减少干扰,提升专注度。比如书桌上除了必要学习用品,什么都不摆放,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定时器,让他坚持15~20分钟高效不分心的学习,然后再休息5~10分钟,慢慢提升专注力。除此之外,还有的磨蹭是来源于“亲子关系不好”,孩子把学习当成了对抗家长的手段;有的磨蹭是因为家长监控太严格,孩子缺乏自主性,都是为了应付家长,一旦家长不盯着,就磨磨蹭蹭;还有的磨蹭来自于别的诱惑,比如满脑子想的都是游戏,电子产品上瘾。只有分析清楚问题,才能对症下药,一点点帮助孩子提升,逐渐养成良好习惯。除此之外,我看不到捷径。从减肥想到教育,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莫不如是。要花时间观察并分析问题,要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确定问题症结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对于复杂的问题,一定要分解难度,不能指望短时间全都解决,要循序渐进。配合上耐心、恒心和不断的反思,假以时日,必定能够看到效果。“欲速则不达”,总是忙着找“捷径”,恐怕最后反而两手空空。
苏菲
清华本硕,清华大学“职场导师”特聘校友导师两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习终身学习者,每年阅读量0万字两个男孩的妈妈,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苏菲的成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