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这个话题老生常谈,所以你们已经知道的我不想讲,我只说说那些貌似有点“反常识”的。”胖没有别的原因就是能量过剩有的人说,我家族遗传,我爸妈谁谁胖,我活该天生胖,于是把责任推在别人身上;有的人说,我喝凉水都长胖,我这个体质就是这样;各种胖的借口我听过很多。我胖过所以我太理解胖起来之后挺无助的,对一个胖人来说,运动和节食都是很可怕的事。找个原谅自己的理由是继续让自己在“美食”面前任性的理由——我已经胖的那么难受了难道还不让我吃的开心一点吗?家族性肥胖确实有遗传基因的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你遗传了家里的饮食结构;而说自己喝水都胖的,这几乎不可能。每天照常一日三餐,但是能够坐着绝不站着,能够躺着绝不坐着,你不胖谁胖?更不要被那些美女忽悠,她说她怎么吃都不胖。姑娘,要么你甲状腺功能异常,要么你生了什么大病——这两点可都不是很么好事——否则我很难相信吃多了不胖。正常人发胖一切都是因为你的消耗小于你的摄入,能量过剩,你吃多了。要瘦下来只有一条路,让你的消耗大于摄入。节食减肥这么粗暴的逻辑可能让你越减越肥能量过剩真可怕,这是为什么很多减肥的姑娘们都会把卡路里挂在嘴边的原因。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只要消耗不掉的都会转化成脂肪存在你的皮下、内脏、血液里。包括油脂、包括碳水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有妹子为了减肥不吃米饭,殊不知可能菜里有更多的能量被你吃下去而你仅仅只是损失了米饭中的营养。还有妹子减肥不吃晚饭,我想这个理论上倒是站得住脚,至少你少吃了一顿,摄入会变少没错。可你的身体到饭点可能会继续分泌用于消化食物的东西,比如胃液,然后他们这么酸,没有食物可溶解,就会去腐蚀自己的胃壁。并向你的大脑发出信号,你会感觉不舒服。这时你只有两个不好的选择,要么忍受胃液继续腐蚀你的胃壁,要么放弃去吃东西。我为什么说这两个都不是好选择呢,长期不吃晚餐又没有其他养胃措施,我不能担保你会不会消化系统出现其他异常导致你得不偿失,而饿了一通再去吃东西我想大家都有经验,你只会吃得更多。这只是节食中的最熟悉的伤害之一,更多不良影响可能类似于摄入不足导致脂肪合成酶活性升高之类的,所以很多人节食减肥都会反弹,然后陷入节食再复胖再节食的痛苦循环中。这个话题也是值得展开讨论的,日后再表。别以为简单运动两下就可以抵消你的能量过剩不吃不行,吃了又多了,于是有姑娘开始夜跑。运动嘛,我其实很提倡,但我想纠正一个观点,运动不是为了减肥!你知道即使你完全不动,你身体自身也会消耗能量,而且不小,基本上正常人都是一千多大卡,而你正常的吃喝所摄入的能量也就一千多两千大卡,已经没剩多少给你消耗了。如果运动可以消耗很多能量,你日常简单活动一下就能超过你摄入的能量的话,那每个人都会不停的瘦下去,因为消耗太容易大于摄入。事实上很多人没有特别运动,只要她吃的正常,不会轻易发胖也不会变瘦。那是因为他的消耗和摄入是差不离的。所以你看出一个道理没有?比如你一天摄入了大卡的能量,你不用动的情况下基础代谢就可能消耗了大卡,只有大卡是你需要靠动来消耗的。所以运动消耗能量是不大的,不是说你今天跑步了一公里,就可以放心多吃一块炸鸡,吃炸鸡的能量可能需要你不停的跑好几个小时才能抵消。可是,运动又是非常必要的,这个观点太重要了所以日后详解。但是想单纯依靠运动减肥的妹子们,我真心劝你们别为难自己,何况运动不当是很容易造成伤害的。减肥关键还是在怎么吃上面。瘦不一定不需要减脂,胖也不一定绝对不健康有姑娘说自己体重一直都在BMI健康范围之内,所以并不胖,是的,你可能不重,但是你未必健康。脂肪长在哪里决定了你的健康程度。举个栗子,相扑运动员胖吧?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一般人认为胖都是很要命的事情而相扑运动却反常理的在世界上存在了那么多年?因为相扑运动员动作敏捷,饮食有专业的营养师操作,他们的脂肪多数都是存在于皮下,而如果你的体重不重,BMI正常,可是你的脂肪如果存在于内脏那你真的可能没有相扑运动员健康。相扑运动员只要控制的好,是可以很健康的胖着的,当然这是一种相对健康。单纯的肥胖减脂和内脏减脂要吃的东西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希望大家知道,就是关于体脂肪率。如果你不重,可是体脂肪率却偏高的话,你可能就是胖在内脏上,体脂肪率在很多健身俱乐部都可以免费检测的。知道自己胖在哪里,你才知道怎么吃能消耗相应的脂肪。怎么吃比吃什么更重要还有人说,看多了专家说的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我觉得我的世界都没有可吃的了,人生在世每天要吃,没有美食还活个什么劲?一般我身边的朋友会发现作为高级营养师的我倒是什么都吃的,初雪也吃炸鸡啤酒,到了湖北老家必吃路边的麻辣烫,嘴馋了会特意去超市挑选新口味的方便面。为什么?因为我很清楚吃了这些东西之后的我还要吃什么来降低风险。当然我不会每天吃那些明摆着不好的东西,但我知道怎么吃比吃了什么更重要。人生一辈子很长,我也觉得没有美食还活个什么劲?我现在的日常饮食坚持的是荤菜尽量只吃蛋和鱼类,猪牛羊肉禽肉也吃,留给外出应酬的时候再吃,在外难免要随和一些。所以这样一来,只要我应酬不多,我基本就只吃蛋奶鱼素,我称这是我的“鱼素主义”。作者:陈青Echo陈大青;国家二级营养师;“鱼素主义”驻场营养指导。本文由“鱼素主义营养健康管理中心”原创发布,转发请后台联系授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