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作为新兴的穴位刺激方法,在传统针灸的基础上,在“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羊肠线对穴位产生持久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刺激,从而使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
达”的目的。其将中西医观点和方法结合起来,作为针灸学的发展和延伸。由于持久刺激穴位,提高了穴位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具有解痉止痛、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使相关的脏腑器官处于平衡状态,达到良性、双向性调节作用。
穴位埋线治疗减肥疗法是中医学内病外治法在减肥领域的应用,其具有针剌效应和组织疗法效应。穴位埋线作为一种持久剌激穴位的疗法,同样可以起到针刺的作用,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目的。当埋线针具剌入穴位后,通过刺激(弹拨、提插)手法,均可产生酸、麻、胀、重的感觉,而埋线针具较毫针更粗大,其针感也较亳针更为强烈,达到短期速效的作用,再利用羊肠线的长期续效作用以巩固刺激效果,使疗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埋线之法,使之得气或诱发经气感传,延长刺激时间,巩固和提高针刺的疗效,正如在《灵枢始终篇》所言:久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穴位埋线的组织效应通过其埋入的羊肠线产生。穴位埋线时所用的羊肠线是异种蛋白,埋入穴位后,可以是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从而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将其埋植于体内,有如异种组织移植,其中的抗原可使体内的淋巴细胞致敏,致敏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及吞嗟细胞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这种抗原剌激物对穴位产生生物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甚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出机体的免疫功能。崔谨等发现大鼠足三里埋线后脾虚大鼠的脾重(指数)与胸腺重量(指数)的均有升高,对大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有显著增强的作用,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亦可显著提高,间接说明穴位埋线可以促使淋巴细胞与巨嗟细胞产生增加,从而提示穴位埋线对脾虚证的治疗机理,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有关。现代医学对埋线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部的一些微观组织结构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传统埋线疗法中的穴位局麻以及皮肤切割,都能对穴位、神经以及整个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其营养状态得到改善。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的脊髓后角内,可以引起脊髓水平的抑制效应,调节其所支配的内脏器官。
综上,穴位埋线实际上是一种复合性的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综合效应疗法。先由最初的机械性刺激产生短期速效的治疗效应,后在埋藏物的作用下经过经络、体液系统产生一系列生理及化学效应,最后埋线时穴位局部组织损伤的后作用效用、组织疗法效应,又可以起到长期速效的作用,共同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