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日导读
你好,我是莫莫,今天,我将为你解读《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本书。
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前面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我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焦虑。
说到这里,你的心里是不是又开始莫名的焦虑起来?不用焦虑!你也许不知道,你一直对抗的焦虑其实只是人类的天性。与天性对抗,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
《认知觉醒》这本书通过解剖人的大脑机制,打破人的思维定势,给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改变自我的方法论。
本书的作者周岭,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在他36岁时,发现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自己却渐渐无能为力,而优秀的同龄人早已奔赴美好的未来了,突然意识到要改变这种状况,决定通过学习和探索彻底走出焦虑和迷茫。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内容和作者概况,接下来,我将分三个维度来介绍这本书。
第一天,焦虑是人类的天性,我们应该如何摆脱。
第二天,重构行动力,让你人生不再迷茫。
第三天,转变思维模式,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2、大脑的构造决定了人类的天性
首先从大脑的构造说起。
随着进化,人脑先后形成三部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本能脑,顾名思义掌管原始本能反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情绪脑,是为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而进出来的,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喜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等。
理智脑,让我们创造出语言、艺术、科技、文明。
如果把本能脑比作岁的老人,那情绪脑就相当于一个55岁的中年人,而理智脑则好比一个不满1岁的宝宝。
以上情况表明,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其中,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基因被生存压力塑造成了目光短浅、及时满足的天性,而又因为本能脑和情绪脑主导着大脑的决策,这也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所以人类天生就是要让自己远离危险和避免高度耗能,避难趋易和贪图享乐是人类的天性。
就好比,理智告诉我们要学习要精进,可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则说,歇一歇吧,选择太多了学习太辛苦了,躺平多舒服。所以说,我们一直以来,与其是在与焦虑对抗,不如说是在与天性对抗。
那么我们为何焦虑呢?
3.焦虑的根源
当代作家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归结起来,就两条原因: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说白了,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小张工作很认真,业绩也不错,正好部门有一个管理岗位空缺。他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报名了各种培训班,为了快速达到提升自己能力的目的,他不停地追着培训班老师问:“学哪个教材能进步快一点儿?”,“学哪些课可以让他在一个月内优势变得更大?”
小张说,他焦虑得每天都睡不着觉,大脑常常处于“死机”状态。
选择太多,反而让他无从选择。大脑是追求低耗能的,如果一直处理很多信息,处于高度运转的状态,大脑会选择让你“宕机”。
现在有很多“速成班”。例如写作速成、短视频制作速成、配音速成等等,只需短短的一个月,就能完成新手到大师的蜕变。
可是等上完这些课程后,你会发现不会的地方还是不会,速成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于是就更加焦虑了。
这就是焦虑真正的根源,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该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
知道了焦虑根源,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呢?
4.行动起来,摆脱焦虑
首先是,学习在深不在多。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社会,我们总是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以便让自己可以提升社会竞争力。但事实结果是,我们花费了时间,却并没有收获到我们所期望的学习成果。
比如:边做饭边听音频学习,边吃早餐边刷手机新闻,为了丰富知识和陶冶情操,同时给自己报好几个培训班。
可事实结果是怎样的呢?饭煮成了夹生饭,音频内容听了可是又没记住任何核心内容。当停止刷手机时,看到被吃完的早餐,脑子里却没有任何对于食物的记忆。下班后和周末在不同的培训班之间来回穿梭,被天天要求打卡交作业的要求逼得快要发疯的同时,发现自己最后什么都没有学到。
这些现象让我们陷入了越是努力学习越是焦虑的怪圈。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我们对只追求学习的宽度,而忽略了学习的深度。其实,对于学习而言,深度比宽度更重要。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
以阅读为例,从浅到深依次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加摘抄金句、自己读书加思维导图或者读书笔记、自己读书加践行操练、自己读书加践行操练再加输出教授。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听书产品,读书达人用十几分钟解读一本书,假设我们一天听一本,一年就能听多本,这种便捷新颖、浓缩干货的学习方式看似轻松高效,实则处于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如果读完从不回顾、思考,只满足于输入的过程,那么这类学习的知识留存率很低。读书绝对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输入,我们需要更深层的去读书,比如读完书去实践书中的道理,因为从这一刻起,书本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
从知道到做到是一种巨大的进入,如果让自己知道并做到的同时,也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让别人知道或做到知识。那么你就进入了深度学习层面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深度学习呢?
首先是获取高质量的知识,比如,我们可以读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高质量的知识都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价值已被证明,值得精耕细读。
其次是深度缝接新知识,比如每读完一本有价值的好书,就用写作的方式把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重构出来,我们只取最触动自己的观点,其他观点可以放弃,即使它们很有道理。
当一个你精心打磨的作品打动了别人,它产生的影响力远比每天都写但缺乏深度的思考要大得多。
最后是输出成果去教授,当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转化出成果,并且能够去教授他人时,这说明你对学习的内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做法会让你对知识的留存率达到90%以上。并且还能帮助你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中去。
当我们学会深度学习的方法以及明白深度学习的好处之后,我们就能摆脱一味追求大量而无效的浅层学习焦虑。
其次是,得耐心者得天下。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几乎人人都变得浮躁起来,凡事都追求短、频、快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决定。急于求成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因此而产生的焦虑也如影随形,一方面想急于摆脱,一方面又越陷越深。
其实这些焦虑都是因为缺乏耐心所致,比如,你为了减肥,每天早上跑步,坚持了半个月,发现一斤都没有瘦。认为跑步对减肥没用,于是就放弃跑步转而去寻找其他减肥方法。
认为读书能提升素养,在连续看了几本书后,发现自己一点都没有改变,认为读书对提升素养无用,于是不再继续读书。
别人说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你在第22天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养成新习惯了,于是从第22天开始又放松了自己持续坚持练习。
从以上现象,我们不难看出,不是这些方法没有用,而是我们缺乏持续坚持下去的耐心。因为缺乏耐心,又一度追求急于求成,当看不到成果时,焦虑就随之产生。
其实,耐心是人的天性,它不是靠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的目光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
比如你看到网上说跳绳1个月瘦了30斤的帖子,如果你问也不问拿起绳就跳,相信你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跳1个月到底能不能瘦30斤,为什么会瘦,要坚持多久才会有效果,会不会反弹,小腿会变粗吗?
当你对此一无所知时,你是很难坚持下去并看到效果的,所有的坚持都是明明白白的坚持,就像我们很难赚到认知以外的钱一样。
那么我们该怎样拥有耐心,或者让我们变得更有耐心呢?
首先是,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不要与之进行对抗。
其次,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比如工作时想着玩游戏,可以和自己沟通,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工作期间暂时不玩游戏,等工作结束后再玩。慢慢养成习惯,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最后,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比如当我们清楚了阅读的本质和意义,就可能放下手机,主动拿起书本;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就可能放弃听书、速读,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当我们明白了运动真正的好处,就可能告别慵懒,主动坚持锻炼。
所以,当看清了那些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我们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当我们拥有足够的耐心时,焦虑也会随之而消散。
5.知识要点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接下来,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首先,我们知道了一直以来都难以摆脱的焦虑原来是人类的天性,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就是焦虑产生的根源,以前之所以难以摆脱,原来是用错了方法,一直在和天性做对抗。
其次,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构造以后,才明白,摆脱焦虑的高级做法就是用理智脑去驱使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解决问题。当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最后,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摆脱焦虑的两个个具体办法,分别学会深度学习和得耐心者得天下。
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学习完如何摆脱焦虑的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心得,欢迎留言分享。
明天我们将学习如何重构行动力,从而让我们的人生不再迷茫。
我是莫莫,明天我将继续为你解读,明天见!
6.本文金句
1、人类天生就是要让自己远离危险和避免高度耗能,避难趋易和贪图享乐是人类的天性。2、焦虑的根源就两条原因: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3、耐心是人的天性,它不是靠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的目光的结果。